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孔孟之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7784|回复: 1

山东武术家名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6 22:5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启事:本名录源自人民体育出版社《中国武术大辞典》(1990年9月版),整理者湘人后裔按名录被收入者的籍贯做了重新划分,以备网友查阅。欢迎网友对本名录不确切甚至错误之处加以订正;并在此基础上,把你认为应该录入的本省(区)的武术家及其事迹陆续补充进来。欢迎跟帖哦!

马永贞  清时人。回族。山东人。精武术,善杂技、擅长骑术。曾在河南、上海等地卖艺,传拳。在上海跑马厅表演时,被人暗算,抢救无效而亡。

王朗 ,明末清初山东即墨人,一说山东青城(今属山东高青县)人。据说他幼习武技。明亡,奔嵩山少林寺学习拳棒,以复明为志。清康熙间(1662一1722)清廷派兵围焚少林寺,王朗与同门逃峨眉、走昆仑、历数省而后逃避于山东崂山寺院。一日王朗见螳螂斗蝉,双臂伶俐,进退有度,颇含拳技之巧,遂捕之入寺,以草杆戏斗,顿悟以短制长之理。乃模仿螳螂长短并施、擒纵随机之技,提炼成勾、搂、采、挂、刁、缠、劈、滑、粘、闪、靠、打等12种击法,再采少林拳精华和猿猴步法,苦练三年,融铸三者为一体,创成螳螂拳。

鲍光荣  山东人。在清康熙、雍正年间,擅螳螂拳,尤以梅花螳螂称著于世。

孙通,清代山东岱州人。字季宽,人称“万能手”、“铁腿孙通".初随兖州张某学拳。数年后辞师出游,辗转入少林寺,苦练十余年,学得多种拳械,擅长点穴术、卸骨术和擒拿术等。此后,专致设教授徒。曾先后设教于山东青州,河北滨州、武定、阳信、盐山等地。清嘉庆年间定居河北沧州城北姚官屯,又设教于沧州所属多处村镇。孙通传留于青州一带的拳法,后世称为“燕青神捶”;传留于沧州一带的拳法,多称为“秘宗拳”或“秘踪拳”,亦有称之为“燕青拳”的。

梁学香,清代咸同间山东海阳县人。幼时充佣李炳霄家。李喜其聪敏,收之为徒,授予螳螂拳。据说署名“德顾堂”的《拳棍枪谱》,成书于1853年的螳螂拳《拳谱》为其所著。书中整理了“掤补”、“乱戳”、《分身八肘”等三个早期螳螂拳套路。其子粱井川、徒’姜化龙、郝连王继其学。

尚云祥(1863—1937)字霁庭。山东乐陵人,随父经商于北京。尚云样性嗜技击,初从马大义习工力拳,后为形意拳家李志和所败,遂拜李存义为师研习形意拳。技成后,任五城兵营侦探,后为太监李总管护院。尚云祥以足下功夫著称,时人称之为“铁足佛”。后得郭云深赏识,授以生平绝技——“崩拳”要缔,技益精湛。曾以骀形击败密云县“神砂手”冯洛正;以“劈枪兼裹拿”法击落顺义县大枪名手马秀的扎喉枪;还曾击败、并参与擒获大盗康天心。由是,尚云祥声名雀起,南北知名。

高义盛  (1866一1951),字德元,山东海丰(今无棣)大山镇人。幼贫,随家迁居武清(今属天津)小高庄.高义盛自幼好武,初习洪拳,知名于村。1896年为同邑瓦房村周玉祥所败,始从周玉祥学八卦掌和形意拳,并得周玉祥之师程廷华(1848一1900)和李存义(1847一1921)指授。高义盛苦练揣摩十五年,多有心得,以擅长八卦掌称著。1911年受吴凤山之聘回原籍大山镇督教吴氏子弟,传授八卦掌老八掌,并经营吴凤山等资助开设的小药铺。1918年,高义盛返武清,推车贩布于武清杨村一带,兼传武术。1927年开始专致于传授八卦掌,以教拳度日,往来于无棣大山镇附近和武清杨村一带。1936年起在天津广东道球场设教。高义盛经数十年加意揣摩,融会洪拳和形意拳精华,增益周玉祥传八卦掌散招,编成六十四掌直趟练法,每趟反复练习一式即为一掌,广传徒众。高义盛不识字,弟子刘伯庸代师撰写的高义盛<八卦揉身连环掌》稿本“自序”称此术得自“宋异人”,实为自重其术。“宋异人”谐音“送艺人_暗含缅怀先辈诸师之衷情。(整理者:高氏之武学活动主要在天津,其声誉在天津甚隆,故天津武术家名录中亦应有其名)。

曹钟升  (1874~?)字志起。山东武城人。幼贫失学。15岁至北京崇外玉器行学艺。工友见其患童子痨,弱难经冬,劝其习武强身。曹钟升遂从傅文元学八卦掌,年余病祛,仍力学不辍。后从尹福深造,技艺日精。1906年回乡奉养老母,耕种之暇,以八卦掌授乡人。1934年率徒参加山东省武术比赛,名列最优等。1936年应汤阁忱之邀,重至北京设教传艺。1942年,其徒卢景贵集曹氏所传,  编著成《曹氏八卦掌谱》,时曹尚健在。

蔡桂勤 (1877一1956),字拙亭。山东济宁蔡行人。幼从祖父蔡公盛习武,后拜“齐鲁大侠”丁玉山为师
深造,得华拳精髓。1897年离乡南游,曾任苏州锦源镖局镖师,往来护镖于晋陕甘宁一带。1905年至上海,创立西庆镖局,任总镖头。以精技击,善擒拿,擅长枪、剑、流星、弓箭诸技,享名一时。1921年起,蔡桂勤先后设教于广州,游走于襄樊、南昌、长沙、开封等地。1932年定居上海,以教拳为主。曾先后在上海山东会馆(后为精武第三分会)、慕尔堂体育部、砖灰业国术团和华联同乐会体育部中担任武术指导,亦常回济宁传授武技。为华拳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43年,蔡桂勤与王子平各选弟子组成中国队,应战旅沪外国拳击名手。在公开的对抗赛中,中国队以五胜一负一和获胜(见当时((新闻日报》),受到国人赞扬。(整理者:纵观蔡氏武术生涯,其名也应列于上海武术人名录中)。

杨鸿修(?一1944)字奉真。回族。山东冠县南街人。幼从洪占元学习查拳系拳械。曾被济南卫戍司令官马良聘至所部陆军四十七旅“军事武术传习所”(即技术队)任教习。杨鸿修除教授弹腿和查拳外,还协助马良编修和推广《中华新武术》。1919年,被聘至上海中华武术会任教。晚年归隐山东莘县。

马金镖(1881—1973),山东济南人,回族,查拳名家。少时爱武,曾与王子平的叔叔王振山同拜济南洪拳名家白子敬和赛和洪门下,后又从师于查拳名家杨鸿修、张崇生、沙正清。1928年在杭州擂台上,仅以“钭步倒插一竿旗”一招,击倒当时高手而露头角。1936年任南京中央大学体育系教授时,与该校体育系主任美国人麦克鲁较剑,大败麦克鲁。在南京定居间,先后在中央国术馆、金陵大学、金陵女子中学等任教,四十年代移居常州。1947年夏秋之际,拳友沙某等拟办上海群英武术社事宜。1953年马金镖在上海定居后,正式操持群英社武术教练工作。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湖南路会馆被抄,马迁往长宁区直至病逝。(整理者:马氏的名字及事迹,亦收在上海武术人名录中)

杨梃栋(1882一1938)字明斋。山东河城镇人。出身农家。幼习罗汉拳、黑虎捶及硬气功。20余岁时,从冠陶人张友春习孙膑拳。1920年入马良办的“武术传习所”,任教习。1925年该所停办,杨漂泊江湖,曾在上海等城市打拳卖艺。1929年受聘至山东青岛国术馆任教,传授孙膑拳。

丁子成,生卒年不详。山东黄县人。幼随本族人习“三通拳”,所谓”三通”若,乃黄县丁吉通、莱阳宋永通、招远傅尔通三人共同创编的拳术,流传山东各地。既长,曾聘招远名拳师林世春为家师,从林世春习六合螳螂、六合短捶等拳。1926年,丁子成发起创办“黄县国术研究所”,自任主任,早晚课徒,向无倦意。1928年改研究所为研究会,扩大组织,广征会员,曾通过县教育局将武术列为本县各学校的正式体育课程,由研究会派人免费教练。并聘请本县及邻县武术专家担任教师,凡过境的武术名家,都聘请讲学留念,如八极名家李书文、烟台八卦名家宫宝田,中央国术馆名誉副馆长张骧伍筹,都曾到研究会授艺。
 黄县武术风气盛极一时,丁子成有提倡之功。

曹德坤  ,山东省烟台市人.自幼拜郝恒禄为师学习螳螂拳。苦练十几年,造诣很深,曾在烟台市招徒授艺。1915年去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设立“德坤武术馆”,传授螳螂拳。

罗光玉  (1888—1944);山东蓬莱人。1906年起从山东烟台范旭东学螳螂拳七年。民国初被聘至上海精
武体育会任教。1932年受聘至香港精武体育分会任教,直至1942年返回上海。罗光玉一生致力教拳,为螳螂拳的推广,特别是南传于粤港和南洋群岛作出了一定贡献。其门人黄汉勋已将他传的拳技理法整理成三十多种专著在香港出版。

李梦瑞(1888一1977),字少庵。山东海阳县人。少年时,至京学徒。约20岁拜梁振蒲为师学习八卦掌。功力纯厚,善使带手,人称“铁胳膊李四”。1948年返乡务农,晚年复授徒传艺。

郭叔蕃  (1893一1985),山东诸城人。幼好武功,1917年拜“鹞子”高三之徒姜保为师。习红拳、炮捶。
1920年拜韩慕侠为师,习形意、八卦。1925年拜吴鉴泉为师习太极拳。擅长八卦掌,以子午鸳鸯钺名。后
在西安传拳授艺,门徒甚众。建国后曾任陕西省政协委员,西安形意、八卦、散手研究会会长。

窦来庚  (1896—1938),字峰山。山东省临朐人。青年时就读于济南第一中学,因喜好武术、摔跤,未毕业即投进马良创办的武术传习所,成为该所的高材生。毕业后参加过第一届国考,名列最优等。以后在国民党中央政府保健司任过职,并先后在济南高级中学、江苏镇江师范学校、齐鲁大学任国术教员。1932年被韩复榘任为山东省国术馆副馆长,期间还组织过“志成国术社”。1937年11月,日本侵略军占领了黄河北岸,山东国术馆馆员要求抗战,韩复榘乘机将国术馆改为武士队,任命窦来庚为队长,并兼任山东省保安十七旅旅长。1938年以后窦来庚率部在山东蒙阴山区临朐一带坚持抗战,至1942年8月,在临朐南与日军的一次激战中,窦部伤亡惨重,后来窦来庚负伤,弹尽援绝,遂用手枪自杀,壮烈殉国。

常振芳  (1900一1979),回族。山东冠县人。自幼嗜武。1910年拜年逾古稀的张其维为师学查拳。苦练数年,艺超同辈,尤以韧柔兼优、架式工整,身法灵活和形神兼备见长。1927年应聘至河南通许县清真寺教授查拳。1930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学习。由于他武功出众,翌年即被冯玉祥所部44旅独立师聘为武术教官。1936年8月,随部队北上房山琉璃河一带抗击日寇,旋因战伤离队。1941年起,常振芳专致于传授武术,曾先后授教于通许、开封和北京。1961年参与编写全国体育学院《武术》教材。著有“四路查拳》。

韩庆堂(190l一?),山东即墨人。自幼好武,;习长拳。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广学多种拳技,技术全面,擅长擒拿术。毕业后到浙江省警察学校任武术教官。1949年随国民党中央警官学校至台湾,即在该校和台湾省警察学校任教。并被聘为总统府、立法院等机关太极拳教官。历任台北市国术会理事、顾问等职。70余岁而殁。(整理者:韩氏事迹亦收入台湾武术人名录)

杨松山  (1906一1985),字思齐。山东济南人。回族。幼年随济南王丹忱、王维翰、马蔚翰学艺,弹腿入门,继而学查、洪、炮拳等,兼习摔跤。1928年6月入中央国术馆,10月以国术馆属员身份参加第一次“国考”,名列优等榜首。1930年春到1931年冬,在国术馆任教授。曾被国术馆派往日本留学,在户山学校学剑道,在讲道馆学柔道。1932年春至1934年冬,在黄埔军校任中校操典教官。1935年至1937年,在中央国术馆任教务处副处长、处长,后曾在国民体育学校任上校设计师兼总教官。1936年,曾随中央国术馆旅行团,赴东南亚各国表演武术,并为国术馆募款。1937年以后脱离国术馆,转为职业军人,直至1949年9月在甘肃河西随部起义。杨松山是一位热心武术事业的人。在国术馆期间,积极探研中外武术之异同,试图以科学方法整理武术遗产,使之成为现代体育项目。为此,学习击剑、拳击及日本剑道等国外项目,有一定成就。杨松山好学勤思,兼长文武,不拘于武术门户宗派之见。在国术馆期间,从李景林习武当剑法,从马英图习棍法及双手刀法,从朱国禄习形意拳法,从马文奎习摔跤,对各家之长兼收并蓄。40年代后长期流寓甘肃,又经常向马凤图请教通备派理论与技术,以及武术史诸问题。因此,他对中国武术的源流及当代武术诸问题,尤其是运动技术的发展方向问题,有独特的见解。在黄埔任教时,曾编有《初级拳单练与对打》、《双手刀法》等教材,晚年发表过有关中央国术馆的回忆文章。

张登魁  (1910一1987),体育教授。回族。山东济南人。自幼喜好武技,曾从“快摔法寅’学摔跤术,从王兆林学查拳。1933年在全国摔跤比赛中获亚军,在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捧跤比赛中获亚军。同年考入南京中央国术馆,广学多种武技。1936年随“南洋旅行团”(武术队)出访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表演武术。1936年起先后任教于国立国术体育师范专科学校、湖南兰田师范学院、湖南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1980年升为教授。1956年起,当选为中国武术协会、摔跤协会和举重协会委员。任中国摔跤协会副主席,广州市武术协会主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zhuochangjun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13 01:4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孔孟之乡-春秋论坛 ( 鲁ICP备06020822号-1  

GMT+8, 2025-3-15 12:05 , Processed in 0.07598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孔孟之乡-春秋论坛

© 2006-2014 SKIN BY KMZ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