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孔孟之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3149|回复: 0

济宁俚语考:你还花钱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1-9 15: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jpg
  “你还花(要)钱不?”,这句在全中国只有济宁人才会说的问候语,中年以上的济宁人想必都还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在济宁的大街小巷还经常听得到这句话,后来就越来越少了。到了现在,这句颇有戏剧和喜剧效果的问候语,早已远离济宁人的日常生活而去,只偶尔出现在老一代济宁人茶余饭后的闲侃中,已多少带有一点历史掌故的意味了。
  以前听朋友的朋友说起他的朋友中有这么一个幽默的家伙,他在自己家新房子进门处的地板上,用醒目的大字写着这么几句话:“吃了么”“喝了么”“你还花钱不”,以此代替对来家做客或串门聊天朋友们的问候,所有去过他家的朋友,见此都被逗得哈哈大笑。
  老济宁人在说“你还花(要)钱不”的时候,通常还要把手放在上衣口袋的位置做欲掏钱状,以这种肢体语言来强化效果。当然谁也不一定真的把钱拿出来。大度的老济宁人,对于诸如此类个性十足的习俗,也常常会拿来自嘲。有这么一个夸张的笑谈,说两个济宁人即便隔着老运河打招呼,也会同时朝对方大喊:“你还花钱不?”,然后彼此会心地笑笑,点点头,就各忙各的去了。
  有人在聊起这滑稽的客套时,还会把这句话稍加演绎。
  甲:“你还花钱不?”
  乙:“哎呦,我还真没带钱,要不你先借给我一点吧。”
  甲:“哦,我也没带,要不你先在这等着,我给你借去,你千万别挪窝,我一会儿就给你送来。”
  乙:……
  老济宁人在解释类似段子时,会给自己这样的台阶下:能不能帮你另说,我起码有个帮你的态度,先给你个热罐子抱着,让你心里先暖和着,总不是件坏事。
  以前年轻阅历浅,对于济宁诸如此类的习俗,很是不以为然,觉得这也太不真诚了吧,既然根本没打算把钱给人家,又何必要这样说?现在看来,这种想法还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真正理解习俗背后深层的历史蕴涵。
  这类问候语,不过是老济宁五光十色社会生活棱镜的一个立面,虽然很小,却也能折射出济宁历史上十分浓厚的商业气息。钱作为一般等价物,是古代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而且自其诞生以来,就一直占据着商品经济的中心位置。和农民更关心天气和庄稼的收成不同,济宁城里的人们每天关心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哪里找钱。今天有钱了今天就有饭吃,明天没钱一家老小就都得饿肚子。钱是关乎一家人生存的、非常现实的大问题。人们见面问一声“你还花钱不?”“你还要钱不?”,就是对你表达了最现实的关心和关怀之意。至于是否真能帮你解决点什么困难,那已经不是一句问候语所能承载的了。“你还花钱不”的问候语,大都只是在穷人之间流行,因为穷人缺钱嘛。旧时有钱人才会比较有文化,而有文化了就会变得比较清高。清高的人通常会鄙视谈钱,至少不会总把钱挂在嘴上。非谈钱不可的时候,就会把钱和“臭”关联在一起,比如“铜臭”或者“孔方兄”什么的,都不屑直接提到“钱”这个字。归根结底,还是有钱人不愁吃穿才会整出这番矫情。
  理清了来龙去脉,对于“你还花钱不?”这类问候语也就不再那么难以理解了。现在人人学文化人,文化人学更高的涵养,熟人见面要说“早上好”“晚上好”之类的问候语,好像很文明很有素质了,但真要较起真来,这原本不也是句废话么?我好不好关你什么事,难道我真的不好了你还能让我好起来不成?
  问候语就是用来问候的,只是向别人表达一种友善之意,大可不必太较真。问候语从本质上说,中外也并无不同,完全用不着分别插上先进与落后、优雅与低俗的标签。( 张合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孔孟之乡-春秋论坛 ( 鲁ICP备06020822号-1  

GMT+8, 2025-3-15 12:37 , Processed in 0.08381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孔孟之乡-春秋论坛

© 2006-2014 SKIN BY KMZ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