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载兖州县上起西汉、下迄民国这段约二千年历史时期的名人三十三人。其中有精研儒家典籍的大师(若江公),抗击外侮的英雄(若陈汤),著述等身的学者(若牛运震);也有反抗压迫的起义首领(若乌三娘),不畏强暴、仗义执言的烈性汉(若刘不息、范淑泰),以写田园见长的诗人(若储光羲)和造诣精湛的书画家(若牛梦英);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而成“名”的悍将(若仙鹤林),由于其名声颇大,应属“名人”之列,也予收入。取材主要来源于各史、志,近代者如王景禧、周元英、乔洪钰、周之翰等为其亲属提供资料,由笔者整理而成。事迹只录其荦荦大者,排列以在世先后为序。
申阳
西汉初人。秦朝末年,诸国兵起。申阳随大将张耳,甚受重用。曾率兵下河南,后又从项羽攻入潼关。以战功封河南王,驻都洛阳。刘邦称帝后,归汉。
丁宽
《周易》内页
字子襄。西汉初《易》学大师。《易》也称《周易》,是我国古代通过自然现象推测人事变化的哲学书。宽习《易》精深,人称“《易》祖师”;又因在景帝时曾参加抗击吴、楚等七国叛军,有战功,世称“丁将军”: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清代《滋阳县志·师儒》引《汉书·外戚传》,说他是汉哀帝母亲丁姬的曾祖父,“家在山阳(郡)瑕丘”。他家本寒微,起初跟随梁国的项生到陕西杜陵跟大经师田何学《易》。他“读《易》精敏”,超过项生数倍。学成辞归的时候,田何向其他学生们说:“《易》的能手东去了!”丁宽走到洛阳,又跟当地另一位《易》学家周王孙学习《易》的古义,更得到了深造。后返里从事著述,写成《易说》三万言;并将所学传授给同郡砀人田王孙。田王孙又传授给沛人施讐、兰陵人孟喜和蒲城人梁丘贺。后世称《易》有“施、孟、梁丘”之学,实即丁宽的学派源流。详见《汉书》卷八八《儒林传》。
肖奋
西汉初研究《礼》的著名经学家。《礼》是记述古代社会制度和讲求行止规范化的典籍,自秦“焚书”之后大部散佚无存。到了汉代,经过杜子春、高堂生等人的搜集、整理,分别写成了《周礼》和《仪礼》。《仪礼》为鲁人徐生所继承、传播,后来连同他的子孙都被征聘为“礼官大夫”。肖奋受《礼》于徐氏之门,尽得其传,他又加以阐发,传授给东海(今山东郯城境)人孟卿。孟卿又传给后苍。后苍也是东海人,宣帝时为《礼》博士,写成了数万言的说《礼》著作,名《后氏曲台记》,使《礼》得到了更大的传播。这时梁(今河南商丘)有戴姓叔侄二人,称“大、小戴”,大戴名德,小戴名圣,一同跟后苍学《礼》,成就很高。他们博采古《礼》佚文,分别写成《大戴礼》、《小戴礼》。《大戴》后失传。《小戴》一直流传下来,计四十六篇,就是今天的《礼记》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后世所谓的“五经”就包括《易》、《礼》、《诗》三书。兖州有“丁(宽)传《易》、肖(奋)传《礼》”的成说,加上稍后的“江(公)传《诗》”,才使这几部重要的儒家经典未被彻底毁灭。而丁、肖、江三位经师都是“瑕丘(今兖州市)人”。这可谓巧合,也可想见汉朝时候兖州文风的兴盛了。
江公
关于江公,我们所知甚少。只知他是瑕丘人,曾从鲁国的申培学习《鲁诗》和《谷梁春秋》。在申培众多的生徒中,惟有江公一人能兼通二经,而且尽能后传,徒众最盛。当时申培的弟子多治《诗》,有治《春秋》的又多学《公羊传》,所以江公是《公羊传》的唯一传人。
江公在汉武帝时候(前140-前87)被立为博士,他和著名 经学大家董仲舒同仕于朝。董仲舒能兼五经,但他讲《春秋》是宗《公羊传》的。汉武帝曾经让董仲舒和江公共同讲《春秋》,两人相互辩论,董仲舒口才好,讲得绘声绘色,妙语如珠,引人入胜,而且又能够迎合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皇帝口味,因此深得皇帝的赏识。江公却认真严谨审慎,从不妄自解经,又不太善于言辞,对比之下,未免相形见绌。加上当时的丞相公孙弘也是一位《公羊》学者,他偏袒董仲舒,结果使董仲舒占了上风。于是武帝尊用《公羊》学家,《公羊》学大兴,《谷梁》学未能盛行于世。 《春秋公羊传》
大约在那次辩论以后,江公就离开京城,回到瑕丘,依然设帐收徒,传授学问。从学者有鲁人荣广和皓星公,还有后来做了丞相的韦贤。荣广是江公最得力的门生,他天质很高,曾和《公羊》大师眭弘论辩,多次使对方陷入困境,无言以对。以致影响了很多《公羊》学者,转而学习《谷梁》。荣广弟子中有蔡千秋,所学最精,为后来《谷梁》学的振兴有重要贡献。
公元前73年,汉宣帝刘询即位。宣帝的祖父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后蒙冤被称“戾太子”而自杀。刘据曾从江公学习《谷梁》,爱好《谷梁》胜过《公羊》。刘询即位后,立志恢复《谷梁》学地位,当时推戴他为帝的韦贤在朝为丞相,自然也提倡《谷梁》学。自此学术风气为之大变。朝廷派人去瑕丘访问江公,此时江公已去世多年,于是征江公的孙子入朝为博士。
江公之孙亦称江公,又称江生、江翁、江博士。他不仅兼通《鲁诗》、《谷梁》,对《孝经》也有研究,著《江氏说》一篇,是汉代四家《孝经》名家之一。江博士入朝后,开讲《谷梁》,从学者中包括大学者刘向。从此后就薪尽火传,《谷梁》学终于被传到今天。
江公一家三代传授学术,对文化是有贡献的。遗憾的是他们的名字都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滋阳县志》说:“江公三世以经师为博士,而史俱佚其名,可怪也。”《县志·古迹》又记有韦园和江公墓,韦园是江公向韦贤授经处。按韦园故址在今兖州城内中御桥南路东的红旗小学处,现存韦园街之名;江公墓已不祥具体所在,亦不知是哪 一个江公的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