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孔孟之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查看: 3191|回复: 3

发扬儒家文化中的仲子精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0-7 08:05: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扬儒家文化中的仲子精神

                                                                 ----透视中国真正的道统

                                                   北京大军智库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仲大军

                                                              2010年9月16日

                                               zdjun@263.net,电话:010-63071372

一、孔子与子路的特殊关系

     在孔氏教育集团中,仲由(字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最为特殊。从辈分看,孔子只比子路长9岁,子路19岁那年认识孔子,当时孔子28岁,还没开始办学。按任继愈先生的考证,孔子办学是从30岁开始的。这说明,在正式办学前,子路就是孔子的朋友或兄弟。孔子在这帮兄弟中又是大哥,又是老师。子路是孔子最早时的第一批学生,如果说在孔子办学的头几年子路与孔子还是师生关系,那么到了后来在长达四十多年时间里,他们俩已变成同事和伙伴关系。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对合伙人。他们俩是儒家事业的共同奠基者。

    孔子说过:“自吾得由,恶言不闻於耳。”[1] 这句话说明,自从子路跟从孔子的那一天起,他们俩的伙伴关系就建立起来了。子路初入孔子门下并不仅仅是个学生,而是保护孔子和学校的安全。子路的到来,使孔子的学校得以顺利发展下去。子路对儒学的发展功不可没。

     在以后的近50年时间里,他们俩的关系更是同事和伙伴关系。子路是保证孔子事业安全发展的坚强屏障,他们俩是一对志同道合的合伙人,整个儒家教育集团主要是在一文一武的两个人操办下发展起来的。

二、子路是儒家教育集团的重要管理者

     子路曾做过执掌鲁国大权的季氏家族的家宰,是鲁国著名的将军。在帮助恢复鲁君权力的过程中,他“勇隳三都”(拆掉三桓家高大的城墙),威名赫赫。因此,子路是儒家教育集团中被公认的从政资质最高的一个人。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2]

    在孔子被迫离开鲁国周游列国期间,子路辞官不做,回到孔子身边。在这一期间,子路无疑是孔氏教育集团的第二号掌门人,是儒家教育集团的主要领导者和指挥者。出国后,学校发展规模一度较大,出行动辄上百辆车子,学生人数可能达到几百人,子路是这个学校的主要管理者和教育者。他不仅是儒家教育集团的创始者、管理者,经营者,也是夫子,教授。高柴(子羔)就是他最贴身的弟子之一。

    从公元前522年孔子办学那一天起,到公元前484年孔子结束在国外的颠沛流离回到鲁国,在这将近40年的时间里,子路与孔子是最密切的师生、同事、伙伴、朋友和兄弟。子路应当说在这一期间是儒家教育集团的主要领导人,特别是子路在儒家教育集团的安全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有两件情可以反映出子路在儒家教育集团中的地位。第一件是鲁国贵族季氏的家臣公山不狃在费邑搞独立,派人来请孔子前去共同治理。孔子当时正处在人生不得志的时期,想施展一下才能,但子路不让去,孔子只好作罢。

    《论语卷九 阳货第十七》记载了这件事:“公山弗狃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3]

    第二件事是晋国贵族赵简子的家臣佛肸占据中牟,搞独立,也派人来请孔子去参与政务。孔子想去,但又被子路拦下。孔子无可奈何地说出“坚硬者磨而不薄,洁白者染而不黑,丘非匏瓜,焉能系而不食”的哀叹。

     这件事也见于《论语?阳货第十七》:“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子路是孔子教育集团中说话算数的人,子路是儒家教育集团后期的重要管理者。在孔子教育集团中,必须有老师,有管理者和经营者,孔子不能身兼几任,很多学校的事务都需要子路协助办理,孔子需要合作者和管理者,子路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子路的角色就象今天学校里的教务长一样。

    孔子结交子路的目的还有安全。在那个世道险恶的年代,武装和力量是不可缺少的。孔子必须在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才能从事教育事业。因此,在那个时代,所谓的教育集团在一定意义上也是武装集团和武力集团。

    这一点在后来的周游列国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在儒家师徒围匡、囚蔡、困陈、险宋之时,之所以没有被当地人消灭,完全是因为他们是一伙武装的文化教育工作者,子路是为首的将领。他们靠自己的武装实力抵御了敌对势力的侵害。遗憾的是,后代人逐渐把孔子教育集团中的武学教育内容淡化了。儒学的主要内容只剩下了四书五经,同时也把子路的作用忽视了。

    如果没有子路为孔子保驾护航,儒家学说是否能流传下来,儒家学派能否在社会上发生这么大的影响,都是个问题。后来墨子发扬光大了儒家的武学精神,使墨家弟子更象一支具有严密组织纪律的军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4]

    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整个孔子教育集团中最特殊的一对关系。也可以说,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是孔氏集团中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因而,儒家思想与子路有着千丝万缕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10-14 11: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好。多些文章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9 11:2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子路也是一个大思想家

    仲由(字子路)比孔子小九岁,是与孔子相处时间最长、说话交流最多的人。子路也是一个大思想家,并且,孔子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受子路影响。孔子思想的形成与他周围最亲密的几个师生朋友有密切的关系。没有一个集体的思想氛围,没有一个志同道合的群体,没有社会一部分人的拥护和赞成,孔子是独木难以成林的,儒家学派也是难以形成的。因此,儒家学说与其说是孔子一人的思想,不如说是儒家师徒集体的思想,是孔子与广大师生一起切磋研究后形成的。

    孔子善于思考和表达整理,但儒家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思想氛围的产物,是社会中一群人的价值观念,儒学与当时的社会是鱼与水的关系,只有在鲁国这个社会文化氛围里,只有和仲由这么一批朋友和门徒一起,孔子才能整理出完整的思想体系。

    《孔子家语》一书中记录了孔子与仲由的大量对话。如:“孔子为鲁司寇,摄行相事,有喜色。仲由问曰:‘由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今夫子得位而喜,何也?’孔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乐以贵下人乎?’” [5] 从此段可看出子路经常以一些做人的原则规劝孔子。

    下面这段话也可以看出子路在一些重大的道德判断上的能力,子路问孔子:“管仲之为人何如?”子曰:“仁也,得仁道也。”子路曰:“杀子纠,召忽死之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言无耻恶之心,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6]

    子路对管子的做法提出了质疑。孔子辩解说:“管仲……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7] 儒家的道德仁义观就是在师生们一次次的争论中明晰起来的。

    《论语》中也有一些显示子路思想水平的话。在周游列国的途中,有一天子路借宿一个隐者的家里,事后子路评价隐者的行为说:“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8] 这段话把当时社会矛盾的状态完全分析出来。既要行君臣之道,又要不仕无义,在一个天下无道的社会里是多么难啊!

  子路影响孔子的语言随处可见。《孔子家语》中记载了子路与孔子的这样一段对话,子路对孔子说:“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感叹说:“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9]

     这完全是两个大思想家的对话!子路作为一个兢兢业业的教育家、思想家,甘为儒家教育事业献身,甘为辅佐孔子献身,可以说没有子路就没有孔子,子路的高尚品格,令人敬佩。

     其实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都是有子路等人参与讨论过的,然后形成了儒家思想。就象今天的毛泽东思想一样,决非都是毛泽东一人的思想。它是整个中国共产党革命群体的共识。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也决非孔子一人的思想,必然是一个集体的共识。所以,子路是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决不夸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1 11:5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孔子结交子路的历史之谜

  孔子正式办学那年,子路21岁,孔子30岁。但在这之前,子路就与孔子认识了,他们两个早已是朋友了。有书记载,子路是在19岁那年认识孔子的。关于子路与孔子的相识是一个历史之谜。首先,孔子在哪年开始办学?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后人有种种揣测,有人认为孔子从27岁就开始办学了,也有人认为孔子是从30岁那年正式办学的。任继愈老先生就是这种观点,凭什么这样说呢?就是从孔子自述判断而来。孔子说,十四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什么是三十而立?这个三十而立不是泛泛而说,而是说自己在三十岁那年创立了办学的事业。因此,我们断定孔子办学的时间是在他三十岁那年。这一年子路21岁,已经认识孔子两年了。

  那么,在办学前的两年里,两人都干了些什么?两人是什么关系?这里面大有研究。搞清楚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就基本上可以弄清楚孔子教育事业的发展史。俗话说,不打不成交。子路与孔子的初遇是通过交恶而开始的。也可能是子路一开始看不惯孔子文绉绉的样子,《史记》记载子路初次见孔子时,挥舞着长剑,凌暴孔子。后来怎么成为了朋友,可能是相互了解之后。而当初结为朋友时,他们俩也不一定是师徒关系,最有可能的是古代社会最常有的做法:结为兄弟。所以,孔子与子路的关系很可能是从兄弟和朋友关系开始的。

  有一个事实是大家都知道的,这就是自孔子有了子路这么个弟子和朋友后,就不再遭受别人的侮辱了,也就是说就没人敢欺侮和漫骂孔子了。从这一事实可以看出子路武力的威力以及在孔子早期教育事业中的重要性、孔子对子路的依赖性、以及子路在孔子眼中的特殊性。

  也有人认为孔子的力气很大,本不需要子路的保护。甚至有的历************************这样描述孔子,当他第一次与子路交手时,两人力气不分上下,子路没有占什么便宜,甚至在孔子小的时候就能手执牛角制服撒野的黄牛。这些想象可能出于孔子父亲力大无比的原因。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军官,在攻打逼阳城的战斗中,双手顶住落下来的城门,掩护士兵撤出有埋伏的城中。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孔子也被后人揣测得十分有力。

  如果按着这种逻辑假设,我们可以想象出,孔子年轻时不仅好学多识,而且武艺超群,他与子路当年的相识是从较量武艺和力气引起的,两个人都长得十分高大,孔子甚至有个绰号叫“长人”,两个大力士比试之后,到底谁输谁赢,按《史记》所说,可能是子路占了上风。

  但事情又可能完全相反,孔子或许真的是一个文质彬彬、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象子路那样的性格,年轻时一定好勇斗狠,持强好胜,如果不是孔子在智慧和知识方面的人格魅力,子路不会轻易拜孔子为大哥和老师的。他们俩人凑到一起完全是优势互补,完全是相生相克的结果,子路补充了智慧和知识上的不足,孔子补充了武力、性格和道德上的不足。

  孔子能降服子路这样一个野性兄弟,充分显示了他的智慧和人格。孔子身边有了子路便如虎添翼。但是,子路来到孔子身边,并不是完全为了学习,主要是做事。因为在当时子路还没有条件由家里出钱供养他前来专门学习,子路还要“百里负米”养家糊口。与孔子一起办学,主要是为了挣钱糊口,所以子路在学校里,一半是学习,一半是工作。子路为什么能终生与孔子为伴,成为最亲密的朋友,关键是教育事业的需求将他们连到了一起。

  办学是孔子人生旅途上和事业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放弃原先的“委吏”小官不做,投身于教育事业,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孔子必须有相当的准备才能完成这场事业的转变,就象今天体制内的人下海一样,没有相当的把握是不敢轻易走市场的,而子路可能就是孔子办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
    孔子办教育应该先从结交朋友开始。由于孔子结交了子路这么一批朋友,文化和知识上的欠缺,使子路等人都希望从孔子身上多学点知识,孔子于是成为这帮小兄弟的师长和智者,这帮小兄弟也成为孔子切磋武艺、技艺和知识的对象。久而久之,这种学习逐渐形成规模,孔子与众兄弟们便将教育作为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业。在这一过程中,子路应当说是孔子事业的一个促进者。                                   转自华夏仲氏网www.cnzhongs.co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孔孟之乡-春秋论坛 ( 鲁ICP备06020822号-1  

GMT+8, 2024-11-12 15:04 , Processed in 0.10780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孔孟之乡-春秋论坛

© 2006-2014 SKIN BY KMZX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