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微山湖北部的东岸,绿树掩映的仲浅村中,耸立着一座巍然古朴的庙宇,这就是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先贤仲子路建立的仲子庙。 仲子,名由,字子路(公元前542-480年),春秋末年鲁国卞(山东泗水县泉林)人。仲子有兼人之资,尚刚好勇,闻过则喜。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仲子为孔子赶过车,作过侍卫,随孔子周游列国。孔子为了仲子的前程,让他寻求仕途,仲子不愿离开孔子,直到六十一岁时才到卫国任大夫,周敬王四十年(公元前480年)三月卫国发生变乱,仲子在鏖战中帽子被打掉,仲子扶正帽子,说:“君子死,冠不免。”说罢被乱军一刀砍倒,众军齐上,剁为肉泥,卒年六十三岁。孔子闻讯仲子被剁成为肉泥痛哭一场,自此再不吃肉。直到今天,仲浅村周围的村落还有大年初一,第一顿饺子不食肉馅的传统风俗。仲子的去世,孔子伤心至极,不久也与世长辞。 汉更始元年,因避赤眉之乱,仲氏族人迁至延就亭,后更名横坊村,即今仲家浅。仲氏在仲浅村落脚,后来因做官、经商,外出等,迁往各地,繁衍生息,如今,北至黑龙江,南至广州。仲氏子孙已逾三十万人。 唐开元七年(公元719年)任城知府贺知章,见到仲子三十六代孙仲文,举止斯文,流落他乡,感慨万千,念其祖英烈,遂于仲浅村建庙以祀仲子,仲子庙建成后,仲氏后裔、官员名士路过或专程前来祭祀,香火不绝。汉永平十五年,明帝东巡至曲阜孔庙祭祀孔子及七十二弟子,这便是仲子享受皇帝祭祀的开始。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仲子为卫侯,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河内公,南宋度宗咸淳二年,追封为卫公,明世宗嘉靖九年,改称先贤仲子。仲庙自宋、明、清以来,经多次修茸,留下许多重修仲庙的碑记。 现在的仲庙是明代建筑风貌。庙院占地30亩,因村中有运河自北向南穿过,故庙门面东而筑。两进院落,正殿为卫公殿,单檐歇山式大木结构,六攒三斗九升华拱,搭交迭涩,雕梁画栋,均施以点金彩绘,殿内金柱8根,桁枋承托,空间开阔,戗脊上列狻猊,獬豸等吻兽,庙瓦为绿色琉璃。大殿面阔六丈,进深四丈有余,通高六丈许。殿内正中供奉先贤始祖子路章服塑像,双手持笏,姿态生动,威风凛然。大殿前有悬山式穿堂3间,四梁八柱,灰色泥质筒瓦。殿后设有寝殿,系两层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内有木梯,可拾级而上,大殿两侧为南北二庑,形制相同均为硬山式结构。 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沿运河南巡,登岸拜谒仲庙,御书“圣门之哲”、“克绍家声”石匾,如今仍分别嵌于北庑和南庑的墙壁上。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颁赐“圣道乾城”匾额。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乾隆帝下江南途中,登岸拜谒仲庙,钦赐“三德达身修勇故不怠,四科从政事果则无难”木联及“贤诣升堂”匾额,并赐大铁香炉一个。南北庑四壁上镶嵌着明、清等历代碑刻,均为官员名士拜谒仲庙时留下的手迹、在众多题词、诗文碑刻中。最为精致的是南宋高宗皇帝赞仲子的一首四言诗,篆书文曰:“宋高宗换地御制赞,斗堂惟先,千年惟权,陵替知非,委质可贤,折狱言简,结缨礼全,恶言不耳,仲尼赖焉。”诗文下部阴刻仲子像,衣着朝服,双手持笏。此碑为明嘉靖年间刻制。 仲子庙原有庙门、木石碑坊,庙院周围曾建有祠堂数座。另有匾额,仲子石像等均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几通石碑还被运去修建排灌站。1984年,省文物部门拨款十万元,由曲阜古建队施工大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增设了围墙、月台,重修了穿堂。如今,仲子庙以庄重古朴的明代建筑,历史悠久的人文景观,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仲氏故里的仲子后裔以极大的热情,欢迎和盼望各地的仲氏族人前来寻根拜祖,共叙亲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