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孔孟之乡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快捷导航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运河之都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房改大棋局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0:08:51 | 只看该作者

上海样本:“土地财政”的得与失

 “一些地方出现了靠出卖土地得到大量的土地收益,作为所谓的‘第二财政’,去搞当地的建设,其实很多是形象工程,这是中央不赞成的、不提倡的,也是财政不应该支持的。”3月9日,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召开期间,财政部部长金人庆在记者招待会上的表态,引起来自上海的全国人大代表的共鸣。
  在连续两轮房地产调控风暴的影响下,危机乍现的上海土地财政,开始呈现强弩之末的态势。上海是依靠经营土地而获得经济快速发展的典型城市,其土地财政的得失,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样本。
  
  财政收入增幅锐减
  有关上海土地财政危机的信号,出现在今年2月初召开的上海市“两会”上。
  上海市财政局局长葛爱玲在做《关于上海市2006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时透露,2006年,上海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600亿元,同比增长11.6%,但增幅同比回落9%以上。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是,去年上海的房地产、钢铁行业受市场、价格影响大幅减收35.4亿元,“与财政收入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后的高位基数形成双重制约”。
  早在去年上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的时候,上海财政收入的表现就让人忐忑不安:GDP增速达12.6%,但地方财政收入同比仅增长4.8%,增幅比去年下降19.7%。其中,房地产税收下降被认为是首要原因。
  此外,去年上海市区县财政收入的减增幅度更为明显。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782.7亿元,同比增长13.4%,增幅同比回落约3%;区县级财政收入817.7亿元,同比增长9.9%,增幅同比回落14%。
  “一些地区房地产占GDP比重较大,比如黄浦、静安、徐家汇等,受到的影响更大。”上海市社科院的一位专家说,2005年,上海不少区县的GDP和财政收入对房地产的依赖性很高。松江的GDP以及房地产在其中的比例分别为18%和8%,徐汇分别为40%和20%。
  2005年末,上海市政府准备把房地产业退出上海市“十一五”规划支柱产业的时候,曾邀请有关机构调研宏观调控对上海房地产业的影响。调研结果显示:综合房地产的波及效应,2005年房地产市场下滑将使上海GDP总量大约减少65亿,影响GDP增幅减少约1个百分点。
  上海市社科院的报告称,上海市的财政收入中,有25%来自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包括土地出让收益、房地产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等。这意味着,在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土地财政收入占据不少位置的地方财政,将难免一场阵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0:09:19 | 只看该作者

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35%

  今年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委代理书记、市长韩正在工作报告中没有提及房地产。上海房地产业开始走进低潮。
  上海房地产经历了三个发展周期。第一周期是1978-1991年,上海房地产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第二周期是1992-1999年,包括1993-1995年的过热阶段和1996-1999年的调整阶段。从2000年至今则是第三个发展周期。
  房地产在上海保持凌厉态势,也在第三个周期。政府开始大量批租土地,房地产市场到处是金块,很多政府部门想方设法登记成立房地产开发公司。
  上海市的“十五”计划首次将房地产业与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备,一起定位为六大支柱产业。上海“十五计划”中描述:“房地产业增加值预计年均增长14%以上,到200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以上。”
  其他政策也齐头并进推出。尤其是随着2000年福利购房政策取消,上海市政府开始通过退税的方式鼓励市民购房。
  把各种社会资源大量倾斜在房地产业,使其领舞上海六大支柱产业。2001年与2000年相比,上海来自房地产业的税收增长51.0%。房地产对地方经济令人吃惊的贡献,更加剧了地方政府猛推房地产的冲动。
  上海市社科院的数据表明,“十五”时期,上海房地产开发累计投资4703.2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5.47%。房地产业增加值由1995年的92.85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670.2亿元,年均增长21.9%;由1995年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7%,提高到2005年的7.3%,已成为上海主要的支柱产业。
  近五年,上海房地产开发经营所产生的税金(营业税及附加、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当于同期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15%(未扣除上缴中央财政部分)。如加上房产税、契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存量房交易税、房屋租赁税、房地产其他行业经营所产生的税金、土地出让金、房地产各种规费等,房地产业所产生的税、费和土地出让金相当于同期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35%左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0:09:56 | 只看该作者

在得失之间:培植新财源

  对于上海来说,房地产已基本完成了带动经济超速增长的“土地财政”功能。内部数据显示,“十五”时期,上海城市基础设施累计投入3257亿元,直接提升了土地价值。而同期收取土地出让金508亿元。
  但从2005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密集年开始,上海房地产开始呈现强弩之末的态势。当年,上海房地产投资额仅比2004年增加6.07%,增幅回落了24.4个百分点。
  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逐渐深入,上海的“土地财政”已经难以为继,培植新的财源迫在眉睫。
  经过多方调研,上海首先提出重点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低能耗污染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
  但上海社科院专家认为,由于此前上海把太多的资源和精力配置在土地财政上,在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上形成两条“短腿”,要想让这两块产业快速补缺,还很难实现。“十五”时期,上海第三产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徘徊在50%左右,和上海建设发展成为“四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地位不相称。
  另外,引起上海市官方焦虑的是,目前上海周边的长三角城市也把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各城市调整结构、产业升级的共同目标,竞争将更惨烈。而且与周边城市比较起来,上海还缺乏比较优势,比如土地、劳动力等成本的快速攀升,导致浦东新区陆续有跨国公司向周边城市搬迁。
  上海市社科院专家说,上海将因对房地产这一行业的高度依赖性,而在转型时期付出不小代价。因为房地产业和国民经济中绝大部分产业都有关联,产业链相当长,在投入产出表的40个部门中,有38个部门是房地产业上游关联产业部门,或下游关联产业部门。“如果房地产业硬着陆,将会元气大伤,影响若干年的发展”。上述社科院专家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0:11:22 | 只看该作者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
  让“有房可住”取代“拥有住房”

  “应该建立全国性的起码或最低住房保障制度。”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功成在两会期间提交的一份房地产政策议案,给全国的低收入家庭描绘了未来的居住梦想。
  郑功成接受本报专访时指出,政府应以统一的公共房屋政策,或者在廉租房基础上扩展公共房屋,代替原有的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政策。
  这种公共房屋制度的核心是:政府提供公共房屋供低收入家庭使用,居民享有使用权而不享有所有权。从而建立起全国性的住房最低保障制度,为低收入者提供起码的住房条件。
  1998年国务院出台32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要求对不同收入家庭实行不同的住房供应政策。5年前,国家开始对日趋高涨的房价进行调控,不过效果都不尽如人意。
  32号文件规定: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其他收入高的家庭购买、租赁市场价商品住房。
  不过,迄今为止,各地政府兴建的廉租房杯水车薪。而经济适用房建设数量不多,部分被高收入者买走。大批中低收入阶层被驱赶到商品房市场,日益推高房价,出现大批“房奴”。
  “当初住房改革的出发点是人人拥有自己产权的住房,这当然是长期内都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因而是一个目标错误。思路应该是人人有房可住,而不是拥有自己的住房。拥有自己的房屋必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郑功成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0:11:53 | 只看该作者

“有房可住”取代“拥有住房”

  郑功成建议,所有买不起房的人都可以申请政府提供的统一、单一的公共房屋。这种房屋不以盈利为目标,但是也不能像廉租房那样免费。如果个人实在困难,政府可以给以补贴。这样才能保证低收入者有起码的住房。由于廉租房只能解决很少一部分人的居住问题,而经济适用房因为建设与配给都存在异化与不公现象,应该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政府能够集中目前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的公共资源,包括土地、财政、税收资源等,就能扩大公共房屋的供应,确保低收入家庭有起码的住房保障。郑功成说,居民因为房价上涨产生的“恐惧性购房行为会日益回归,房地产市场的畸形价格也将复归正常”。
  他表示,政府需要保障每个人有房可住,但绝对不能够保障每个人拥有自己的住房。“有房可住”与“拥有住房”,其根本含义相差甚远。
  始于1998年的房地产政策,本质上是居民无论收入高低,政策走向基本是以个人拥有自己的住房为目标。这种政策也取得了很大成绩。根据建设部公布的数字,2005年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升至26.11平方米,住宅私有率高达81.62%。其中住宅私有率超过一些发达国家。
  不过,由于各地经济适用房以及廉租房的兴建数量相当有限,大批中低收入家庭被驱赶到商品房市场。即使在发达国家,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就买房,也是不可想象的,工作20多年才买房的情况很常见。而在中国,目前大家都以拥有住房为目标,导致恐惧型购房现象出现,进一步推高了房价。
  “让所有人都拥有自主产权房屋,是相当长时期都绝对不可能实现的目标。”郑功成建议政府将追求城乡居民均拥有自主产权房屋的目标,调整为城乡居民均能获得相应居住条件。把住宅纳入城乡居民生活必需品范畴,制定城乡起码或最低住房标准,确保低收入家庭起码的居住条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这种建立在公共房屋制度基础上的统一的最低住房保障制度,也应该惠及农村。调研发现,很多农村的贫困居民仍然住在茅草屋中,因此农村也应该有最低住房保障体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3-22 10:12:23 | 只看该作者

“三位一体”的住房供应系统

  郑功成指出,除了政府提供的公共房屋外,市场主导的商品房屋,用人单位职工福利中的房屋福利,可以组成三位一体、不同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分别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居住需求。
  比如公共房屋只租不售或者租售结合,主要满足低收入家庭的需要,这是整个住房体系的基石。市场主导的商品房,包括通过市场购买房屋或者租赁房屋,主要满足中高收入阶层持续改善居住条件的需要。而用人单位的房屋福利,利用的是用人单位或者雇主的资源,改善的也是本单位员工的居住条件,可以作为公共房屋、商品房屋的补充。
  广州市有关领导近期在“两会”上透露,广州市正在着手制订新的经济适用房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单位在货币分房和实物分房中二选一,只要该单位有土地,且符合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使用规划,可自行建房分给没有享受实物分房和货币分房的住房困难职工。
  位于广州芳村的花园小区金鹤苑,紧邻地铁,于2005年10月竣工。作为广州首个单位自建房,金鹤苑每平方米均价只有2050元。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12月,广州十区的楼价已突破7000元/平方米。
  郑功成建议,应该取消对单位住房实物分配的禁令,将是否实行实物分配住房、建立公积金,或者实行专门住房补贴的选择权,交给用人单位或者雇主。同时,原先的强制性住房公积金制度也应取消,因为加重了单位负担,并限制了用人单位或者雇主自主支配员工职业福利资源的权力,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建立三位一体的住房体系,需要改革的不止是这些。郑功成指出,还需要建立详细的住房登记制度,以及建立公共房屋的限制条件和激励机制、退出机制,并实行政府分级负责制。改革中的难题还在于体制改革,郑功成说,“建设部负责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廉租房等,这是有问题的,需要将这些体制关系进一步理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孔孟之乡-春秋论坛 ( 鲁ICP备06020822号-1  

GMT+8, 2024-5-19 09:43 , Processed in 0.04921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孔孟之乡-春秋论坛

© 2006-2014 SKIN BY KMZX

返回顶部